查看原文
其他

带你去看!最“国际范”的静安,背后的这些故事……

上海静安 2021-03-14


南京西路,国际高端品牌云集,流光溢彩;苏河湾,坐拥“水脉、文脉、绿脉、人脉”,打造新地标……静安,是上海最具“国际范”的城区。




长久以来,静安努力做好上海链接世界的重要节点,楼宇经济、总部经济、涉外经济都创造了骄人的成绩,世界各国的创新创业者在这里工作、生活……

大城市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,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。新时代,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,对标上海加快建设“五个中心”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,静安的核心任务就是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——静安提出,要将国际范发挥到极致,做上海链接世界的“超级联系人”

1

不断增强集聚力与辐射力


南京西路国际范十足,更是“流金淌银”之地,沿途林立着大量税收“亿元楼”“月亿楼”。

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,就是要吸引总部的集聚,实现对国内国外的辐射。南京西路,是静安楼宇经济、总部经济与涉外经济的缩影,也是反映静安集聚力与辐射力的风向标。




早在100多年前,南京西路就是繁华之地,但奠定今日之格局的改造,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。

上世纪90年代,在市委、市政府支持下,静安坚持高起点规划,坚持招大引强,对南京西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。梅龙镇、中信泰富、恒隆广场组成的“金三角”拔地而起;构成“金五星”的会德丰国际广场、越洋广场、久光百货、嘉里中心、1788国际广场建成;2017年,随着兴业太古汇的开业,静安基本完成了对南京西路格局的整体打造。

随着南京西路上高端商务楼宇的崛起,一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、总部型机构、大中型国企总部、上市公司总部纷纷进驻,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提质,人才流、资金流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此交汇。

总部企业集聚的地方,往往也集聚着国际化与高端化的服务业。静安吸引了大批高端专业服务业机构在此驻扎:咨询行业的贝恩,会计领域的毕马威,广告领域的扬罗必凯、奥美、智威汤逊,法律行业的众达、德汇,银行领域的BNP等,都是在各领域名列前茅的国际企业。

多年来,静安的涉外经济比重保持50%以上;目前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家,税收超亿元商务楼宇达69幢,区内高端品牌超过3000个


去年,静安区完成税收总收入723.3亿元,同比增长5.5%,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6.83亿元,同比增长6.03%,总量和增幅均位列上海中心城区第一


前不久,在一场题为《上海愿景与静安方案》高端研讨会上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把静安定位为“市区的制高点”,并寄语静安:发展要放在全球视角来考量;区域集聚力强不强、辐射力远不远,更是需要跳出静安看静安。



今年6月,静安对外发布了“全球服务商计划”,核心就是链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高端服务业企业,以“上海服务”辐射长三角、全国乃至全球。“静安,要拿出能代表上海、与世界一流城区竞争的内容。”区领导说。

静安党员干部铆足一股劲,定下目标,真抓实干:到2022年,在静安的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突破100家。

1

跨越苏州河产业布局更优


回望静安的发展,必定要关注一个重要节点:2015年11月,原静安与原闸北“撤二建一”,成立新静安。由此,实现了一个行政区跨苏州河而治。东西走向的苏州河,长期以来在上海市区形成了“南北二元结构”,南强北弱。新静安的跨河而治,是一大突破。

强强联手,为静安迎来更为广阔的产业空间。原先的静安商务成本较高,为总部经济服务的产业链有时难以落地,行政区域撤并后,先前“吃不下”的产业链环节可以往北部“溢出”,布局更优化;原先闸北发展强势的人力资源服务业、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业,则丰富了静安的产业生态。

区域面积变大、层次更为丰富的静安,描绘出“一轴三带”的产业蓝图:打造贯通南北、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,形成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、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、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。

“一轴三带”,正成为静安最具集聚力与辐射力的区域。去年“三带”创税518.98亿元,集聚了全区
43.9%的纳税企业,贡献了全区71.8%的税收。

从老静安到新静安,地域扩大了,实力增强了,而那份精细精致的“气质”,却一脉相承。

政务服务追求精细。欧莱雅中国落户静安22年,其副总裁兰珍珍感慨:“每当我们遇到困难,政府部门都会像解决家人的问题一样帮助我们,给我们很好的建议,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安全感。”

“像家人”的感觉,来自静安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。静安的企业拥有“三个一”:一个“企业服务综合平台”,实现了政府部门对企业的“不见面服务”;
一个“企业服务三级网络”,集合所有职能部门之力,为企业提供优质线下服务;一个“首席联络员”,是企业的专属“金牌店小二”。遇到制度瓶颈,区领导更是挂帅上阵,协调各方,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。

城市管理讲求精致。南京西路上,地面打磨机每天巡回往来,每一块路面砖都透出本色;繁华路口的一处变电站经改造,变身时尚漂亮的立体绿化,吸引市民游客“打卡”。在静安,大到区域基础设施、建筑外立面、景观灯光,小到架空线、窨井盖、消防栓、路面标识等,静安人都用一颗“绣花心”去对待,严谨细致,精益求精。


1

打造吸引人才圆梦的福地


威海路696号,是国际众创空间“鼻祖”WeWork的办公点。老洋房内,咖啡飘香、轻音曼妙,创意与灵感激荡。

WeWork选址非常苛刻,创始人米盖尔当初在上海考察了整整三天,才确定办公点落址静安,他给出的理由耐人寻味:上海很像纽约,静安就是曼哈顿,有着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的东西。



发挥集聚与辐射效应,要靠人,而且必须是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人才。

近年,在中国众创空间之联合办公空间排名十强中,SOHO3Q、方糖小镇、P2、WE+等品牌众创空间,在静安均有分布;国际大牌众创空间登陆上海,首选静安。

地理位置优越、商贸商务服务高度发达,是静安吸引创新创业者的“老底子”;近年,静安着重在城市软环境的打造上发力,为“老底子”又增添上新色彩——

武定路、延平路,距离南京西路商圈不过一公里,每到夜晚,沿街餐饮店坐满了拖家带口的国际友人。不少外国人上班在南京西路,居住在武定路、延平路一带,休闲娱乐需求在家门口就能满足。经过多年打造,静安已为生活与工作在静安的人构建起了“15分钟公共生活圈”,餐饮、购物、文化、娱乐、健身等需求,都能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满足;现在,静安正进一步推动“15分钟”向“10分钟”升级,织密“家门口”服务网络,把服务延伸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、送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。

能席地而坐的街区,飘荡着爵士乐声的公园,咖啡飘香的商场,随时可走进的剧场,可感知触摸的历史老建筑……静安,干净有序的城区环境、多元与精致的文化氛围,恰能打动不少创新创业者。

紧扣‘人’这个核心,静安综合考虑办公、居住、消费等功能,努力实现商务与商业的平衡、商务与文化的平衡、商务与生活配套的平衡,努力让‘国际静安’成为人人向往的‘美好城区’。”区领导如是说。


二大会址

打响红色文化品牌



老成都北路7弄30号,两排百年石库门建筑在绿地环抱中巍然屹立,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。

1922年7月,12位代表再聚上海,召开了为期8天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,与中共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。会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,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,第一次公开发表了《中国共产党宣言》,还制定了第一部《党章》……

2002年,二大会址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,2009年、2017年先后完成两次修缮改陈,集旧址保护、宣传展示、党史研究于一身,纪念馆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
为迎接建党百年,今年7月1日,静安区发布了打响红色文化品牌计划,进一步把静安的红色历史保护好、红色资源利用好、红色传统发扬好、红色基因传承好。



南京西路

时尚街区流金溢彩



南京西路是上海高端国际品牌密度最高的区域,近年消费增速在市级商圈名列前茅。

上世纪90年代,静安区对南京西路进行了“脱胎换骨”式的综合改造,锦沧文华、上海商城纷纷建成营业。

1997年梅龙镇广场开业,紧接着,2000年、2001年,中信泰富、恒隆广场相继开业,梅泰恒“金三角”开始引领上海最顶尖的时尚潮流。2004年,久光百货在静安寺揭幕。2010年前后,越洋广场、嘉里中心、1788国际中心、会德丰广场等商业项目相继亮相,“金五星”再次拉起了国际静安的繁华大幕。2017年5月,兴业太古汇在静安南京西路东端开业,进一步优化了南京西路的商业版图。



去年4月,静安发布了《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》,对围绕南京西路的11条具备发展基础的后街,提出“一街一策”规划,协助主街构成大都市中心区的完整商业生态系统。


彭浦新村

工人新村荣光延续


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。

1958年,上海在广中路至走马塘地区,辟建以基电为主的彭浦工业区。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、第一台推土机、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、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。彭浦新村则是创造这些“第一”的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地。进入上世纪80年代,上海提出要建设12个大型居民区,1984年,彭浦新村拆掉12个自然村,农民变成市民、搬进新房。



这些年,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创新“拆落地”等方式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,让1919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,老工人新村的荣光得以延续。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彭三小区在当时是“明星小区”。但几十年过去,房屋老旧、厨卫合用等居住硬伤开始显现。去年3月,彭三小区第四期“拆落地”改造工程完工,423户居民领到新房钥匙,原来外表老旧的不成套老楼,变成厨卫独用、带电梯的新楼。


市北高新

三次裂变华丽转身



1992年8月,市北工业新区(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前身)成立。27年来,市北高新经历了三次刻骨铭心的“裂变”:由当年冒着黑烟的老工业基地,变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新型园区,如今踏准信息产业发展的脉搏,再次转型升级为上海大数据产业高地。



创新,贯穿市北高新发展的始终。


市北高新从传统老工业基地转型突破,在全市率先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;主动对接全球科创中心建设,引领云计算产业的率先布局,以大数据为内核驱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,逐步形成“市北特色”。截至2018年底,市北高新拥有注册企业2800余家,企业实现总营收2006亿元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9家,具有总部特征的龙头企业50余家。

去年,市北高新作为上海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,被纳入《上海市产业地图》,在大数据产业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,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。


可能你还想看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